二十来天房子就差不多建好了。
有水泥就是方便,不然等黄土晒干可要耽误不少工夫。
石头打的地基,水泥勾的缝、离地面有一米高,结实又安全。
墙体很厚,保证冬暖夏凉。
墙面刷了白色的石灰。
顾七七还往里加了一些靛蓝。
这样刷出来的墙就不是黄白,而是清白了。
屋子里亮堂,心也跟着敞亮。
地面就铺青石板,不用钱,块还大,正合适。
现在的老手艺人还有许多,水泥勾缝,严丝合缝、板板正正,有一种古典美在里面。
炕也搭好了,都是老手艺盘炕师傅,保证好烧不反烟。
现在冯木匠正在吊顶,这是顾七七早就和他商量好的。
薄宽木条就早刷好了白漆,今天终于上顶了。
这个年代也有吊顶。
北境土话说法叫:吊棚。
用细绳打结绑好一排排的高粱杆子上棚,然后再往上糊一层薄泥当腻子粉了,最后刷白。
但是高粱杆儿不承重。
年头多了会粉,整个棚顶容易塌。
除非隔几年换一茬。
炕席也早就买好了。
是当地特有的一种制作家具用剩的锯沫子压制而成,还刷了天蓝色的漆,你要多大就直接切割成多大。
干净不透灰。
原来的老房子全扒了,之前的炕琴、桌椅能翻新的就翻新,不能的,全当柴火烧了。
窗户也都是新打的,刷着淡蓝色的漆,镶着玻璃。
可惜现在没有玻璃胶,都是用小木条加钉子的方法固定。
所以也漏风。
冬天就麻烦了,外面刮大风,窗前刮小风。
就得用三指宽的纸条把窗户的缝隙全部糊起来,然后还要在窗户里外侧,都用高粱杆卷着塑料布钉在窗户框上,确定不漏风才行。
可这个年代哪里来的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