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记得很清楚,这家伙是小城里最早嗅到时代变革气息的那一小撮人之一,脑子活络,胆子极大,为了赚钱什么都敢尝试。
更关键的是,林卫东隐约记得一个传闻。
王胖子在真正靠倒卖发家之前,除了明面上摆摊卖点烤红薯、瓜子花生之类的小零碎,私下里似乎还偷偷摸摸做着“帮人周转”的营生。
说白了,就是放点利息不低的小额短期贷款,赚点风险钱。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尝试的突破口!
就算王胖子现在还没开始放贷,凭他那股子不安分的精明和无利不起早的本性,也最有可能被自己描绘的“商机”所打动!
赌的就是他的野心和赌性!
这个念头一定,林卫东立刻行动起来。
他蹬上那双鞋头已经有些开裂的旧球鞋,对正在厨房里准备午饭的母亲王秀兰喊道:“妈,我出去转转,看看火车站那边有没有什么零活能干!”
“哎,去吧去吧,”王秀兰的声音从厨房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和期望,“天冷,多穿点。要是碰见有招工的,机灵点,嘴甜点问问人家条件。”
“知道了妈!”
林卫东应了一声,推开那扇每次开关都会发出“吱呀”抗议的破旧木门。
熟悉的街景带着八十年代特有的粗粝气息扑面而来。
低矮的红砖平房鳞次栉比,斑驳的石灰墙上用白漆刷着巨大的标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空气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煤烟味,混杂着北方初春泥土解冻的气息。
路边的国营商店玻璃窗擦得不算明亮,里面稀疏地摆放着一些样式单调的商品。
林卫东加快脚步,凭着记忆朝着火车站方向走去。
那里是小城信息最流通、机会也最多的地方。
大约十五分钟后,喧闹嘈杂的人声隔着一条街就传了过来。
火车站广场,永远是这个时代小城最龙蛇混杂也最富生机的地方。
南来北往的旅客,吆喝叫卖的商贩,戴着红袖章的民兵,还有像他一样眼神四处逡巡、寻摸机会的闲散青年。
林卫东目光锐利地一扫,很快就在广场边缘,靠近出站口的一个角落,找到了那个熟悉的目标。
一个用汽油桶改造的、冒着腾腾热气的红色烤炉推车。
旁边,一个穿着厚实旧棉袄,脸蛋被寒风吹得红扑扑的胖乎乎青年,正费力地翻动着炉膛里的红薯。
正是王胖子,王富贵!
二十出头的年纪,圆脸上已带着几分与年龄不符的精明和生意人的热情。
虽然穿着普通,冻得鼻头通红,但那双小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却透着一股不安分的活力。
他正扯着嗓子吆喝:“烤红薯嘞!刚出炉的热乎乎的烤红薯!又香又甜,大哥,来一个暖暖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