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奇起身拱手,刚刚想要说一些场面话,却见北方官道上烟尘滚滚,游骑往来,似乎有一支大军正在赶来。
不多时,就有战马奔腾而至,千余骑士簇拥着一面李字大旗缓步而至。
两名认旗高高举起,一面上书淮西制置使、宁国军节度使,另一面上书池州屯驻大军。
李显忠终于到了。
要说此次两淮战局之中,表现最亮眼的除了从山东支援而来的靖难大军,就是李显忠的池州军了。
在最为混乱的战争初期阶段,李显忠靠着敏锐的战略洞察力以及对朝中诸公的深切认知,扛住了压力。
他没有听从或是孤军赴庐州迎敌,或是扔下一切回保江南等一日三变的调令,而是率大军到真州,护住了淮东大军的侧翼,这才没有让完颜亮断掉刘锜的后路,为反击保住了有生力量。
可以说,金军没有一股脑的捅穿长江,杀进江南,宋国局势没有彻底一发不可收拾,李显忠功不可没。
当然,李显忠的连番抗命行为肯定会遭到朝中非议,最起码当朝右相陈康伯就不止一次严厉申斥。
更加理所当然的是,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在刘锜等淮东诸将纷纷为李显忠求情请功之下,之前的抗命也就不了了之了。
(请)
n
旗猎风鸣带北寒
也因此,朝中在磨蹭许久之后,终于将淮西制置使这个关键的官职授予了李显忠,让其总揽淮西战事。
而虞允文则是被任命为权江淮宣抚使,依旧兼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算是江淮政事、军事都能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存在了。
这个任命可以说极富大宋特色了。
刘锜理论上能总揽两淮战事,却因为下面有李显忠这个淮西制置使,上面有叶义问这个枢密相公,根本无法做到一言而决。
李显忠理论上应该能总揽淮西战事,却因为有虞允文这个宣抚使掌管钱粮,而不得不对虞允文有所屈从。
事实上,虞允文所在的位置,如果按照两宋政治惯例来说就已经可以算作帅臣了。碰上些强势的文官士大夫,比如韩琦、宗泽等人,就可以动用手中的权利,将各个武将驱之如牛马。
可偏偏虞允文的宣抚使只是权宣抚使,一个临时任命而已,就算虞允文想要夺权,面对一个正牌制置使,也终究还是得费一番工夫。
而最上方,理论上能指挥一切军事的枢密相公叶义问,偏偏是个不知兵的废物。
所谓层层掣肘,异论相搅乃是大宋的特色,不可不品尝。
有人认为这是大局观,刘淮认为这是脑血栓。
这么一套安排下来,这四个人中别说是再出个王权那般的人物,就算单单力气没有往一个方向使,没准就会出大乱子。
当然,刘淮对此是放心的,因为他开了天眼,知道刘锜、李显忠、虞允文的能力与忠心,也知道叶义问已经无能到无法坏事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