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个意外发现,在未来某个时刻,能成为一个有用的筹码或线索。
南诏王在王府密室中,看着各地传来的密报,脸色阴沉。
北境的“摩擦”虽然制造了一些麻烦,但并未动摇边境根本。
散布的流言虽引起了一些波澜,却被皇帝以雷霆手段压制下去,几个跳得最欢的地方官已被革职查办。
而宁婕,不仅在冷宫里活得越发滋润,竟连太后那边的关系都打通了!
硬攻不行,谣言撼动不了根基,南诏王意识到,必须改变策略。
他要从内部瓦解对手最坚固的堡垒。而最有效的武器,往往是猜忌。
“皇帝现在这么看重这女人,无非就是因为她那点预知未来的邪门本事。”
南诏王冷笑着对手下分析,“如果我们让皇帝觉得,她这能力根本不是天赐的,而是因为她和外面的男人私通,暗中传递消息呢?”
一个恶毒的计划迅速在他脑子里成形通奸。
这不仅是皇帝作为一个男人最无法忍受的耻辱,更能从根本上否定宁婕那些“预知”的价值!
他马上下令,启动宫中埋藏最深的一批眼线,开始散播新的谣言。这次的故事编得更细致,有鼻子有眼。
谣言说,宁婕在冷宫并不是孤零零的,她其实和一个时常进宫,为皇上讲解经史的年轻宗室子弟有了私情。
这位“情郎”借着工作的便利,经常能把朝廷里的一些风声,皇上正在烦恼的事情,悄悄带进宫里,通过特定渠道传给宁婕。
宁婕就靠着这些“内部消息”,在皇帝面前装出能“预知”的样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甚至暗示,宁婕种出来的那些新奇作物,种子说不定也是宫外这个“情郎”提供的。
谣言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两人“私下相会”的细节:怎么利用冷宫偏僻的环境,怎么通过贴身丫鬟传递信物和情诗,说得有模有样。
并且把宁婕之前那些看起来像“预知”的表现,比如粮仓案,甚至皇帝自己感觉到的时间错乱感,都解释成是这套“里应外合”的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