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屏幕上那些还在不断刷新的恶意评论,感觉太阳穴一跳一跳地疼。
史处长把舆情监测的任务交给我们技术支援中心配合网安小组,这担子不轻。
“孙工,网安小组的同事到了。”楚星河领着几个人走进办公室。
我站起身,和为首的组长握手。“辛苦各位跑一趟。情况紧急,我们直接开始?”
组长姓李,是个看起来挺干练的年轻人。“孙工客气了,我们就是来配合工作的。目前的传播数据我们已经初步做了梳理。”
我们围到他的电脑前。李组长调出一个动态图谱。“看,谣言最初的爆发点很集中。”
“是这几个所谓的‘军事分析博主’。但他们只是放大器。”
我凑近细看:“源头呢?能找到比他们更早的、零散的发布点吗?”
“正在筛。”李组长切换页面,显示出一长串后台日志数据。
“难点在于,很多初始传播账号是僵尸号或者临时注册的马甲,发布后很快就注销了,追踪难度很大。”
楚星河插话:“能不能从内容本身找线索?比如他们用的图片、特定的术语或者拼写错误?”
“试过了。”李组长摇摇头,“图片是常见的素材库盗图,加了层模糊处理。”
“术语也很专业,像是做过功课,或者……有内行‘指点’。”
“内行”这两个字让办公室的气氛凝重了几分。
我沉吟片刻,指着图谱上那几个跳得最欢的“军事爱好者”账号。
“李组长,我建议调整一下重点。先别完全耗在追查那些已经消失的幽灵账号上。”
“你的意思是?”
“重点查这几个伪装成‘军事爱好者’的账号!”我点了点屏幕。
“他们的‘独家爆料’时间点太精准了!每次我们内部刚有一个阶段性进展,或者遇到一个小瓶颈,他们的所谓‘内幕消息’就出来了,内容还带着似是而非的细节。这不像外围猜测,更像是有针对性的释放。”
李组长若有所思:“你怀疑……他们在配合某个节奏?或者,他们本身就能接触到某些信息流?”
“对!”我肯定道,“就算他们不是最初的泄密源,也一定是链条上非常关键的一环。”
“找到他们现实中的身份,顺藤摸瓜,可能比大海捞针找那些幽灵号更有效。”
“他们的活跃时间、互动模式、甚至语言习惯,都是突破口。”
“明白了!”李组长眼睛一亮,“这就转换侦查方向。小张,重点分析这几个目标账号的所有网络痕迹,包括他们历史上在其他平台的发言、关注列表、哪怕是几年前的无心评论,都给我挖出来!”
网安小组立刻忙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