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杜若这里的青砖已经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了。
若是不成,便只能先用木桩顶着窑洞的拱顶了。
可是木桩不如青砖结实,有坍塌的风险。
特别是等明年天气暖和了,冰雪融化,开始下雨的时候。
且防寒保暖的能力也不如青砖。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建房子的计划的,更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建房子。
所以这窑洞是许多人往后的长期住所,自然是希望一步到位,把门口拾捣得结实气派一些。
“自然是真的,难道还会诓骗你们不成?”
“这不,连昨天的登记本都拿来了,等会就带着你们去地里领地方。”
烧砖换劳动力,这是她早就有的想法。
不然也不会耽误开荒的时间,去烧制那么多的砖头了。
毕竟她自己的窑洞用不了那么多,建房子也是明年的事情了。
所以前些日子,趁着看炉火的时间,她就借来丈绳,把土地按亩量出来了。
一百亩地,全部划分为一亩一亩的。
每一亩地的两端都插上半臂长的小木桩,这些木桩上都捆着藤子,就是为了方便划分亩数。
同时,地面上也洒上黑色的碳灰。
她伐木烧碳烧砖,自然是不会缺少废弃的木炭。
这样的双重记号,便是有人想混淆视线都难,完全有迹可循。
毕竟磨成粉末的黑炭洒在草地里,你想全部挑出来,再改道,且完全不留一点痕迹,基本是不可能的。
“现在开始喊名字,若是听到自己的名字,就喊一声‘到’,若是没听见自己的名字,便不用出声了。
这样,我便知晓哪些人来了,哪些人没来!”
杜若说完,掏出用木炭制成的铅笔开始点名。
“陈大夯!”
“到!”
“孙碾子!”
“到!”
“韩苇生”
“到!”
“张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