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看官,你当老婆把那颗椰子果捡到哪里去了?原来,老婆是把这颗椰子果种到自己院中。以后,如果有人为难老婆,老婆就会祭出这棵小椰子树:老头就是被这棵小椰子树砸死的,你们不怕死的,就来抢!人算不如天算,老婆很快患上绝症,将不久于人世。老婆找来她的女儿说:“妮子,你是庶出,将来难免被人嫌弃。我给你留了个宝!”说完,悄悄把小椰子树的来历告诉女儿。最后老婆对女儿说:“三十年过后,必定有人来找你。到时候,你只需要把这棵小椰子树照顾好。然后在某天月黑风高的晚上,也给它灌一壶尿。到时候,来算账的人,走到椰子树底下的时候,就会被掉下来的椰子果砸死。你爸爸当年就是这么死的,别不信,灵得很。”
面授机宜已完,老婆得病死去。老婆女儿从此守着这棵小椰子树,慢慢变老。一天,一个老和尚从女儿的院前走过,宣一声佛号,口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女儿跑出来,一脸讪笑的问老和尚何出此言?老和尚:“天下有三宝,金,玉,铁,不知道女菩萨屋内藏有哪一宝啊?”女儿大惊,知道遇见高人,遂老实说:“金,玉,铁都无,只有一棵小椰子树。”老和尚眯眼微笑念一偈曰:“椰树,椰树,历沧桑,观风云。三十年后再结果,从此天下姓李唐。”说完转身不见。
女儿知天机已破,忙去找她的一个老熟人商议。老熟人如今官运亨通,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老熟人官场上混的人,什么奇闻怪事没见过?听女儿说完,斩钉截铁的说:“莫管他,不妨事。如今你只需放出消息,当年老头正是被你院里的那课小椰子树砸死的,我这边自有道理。”女儿依言行之。
果不其然,老头的三姑六婆,七大妈八大姨全部来了,都说要把树砍掉,给老头报仇。老熟人姗姗来迟,摇着一把蒲扇说:“砍树有什么用?要找种树的人,树懂什么?!这里面不简单咧。”一句话点醒众亲,有的说要找当年移树的随从;有的说是谁安排老头看见椰子树的,也得查查;还有的说,本市原无椰子树,是哪个知府,哪个道台,把椰子树从天涯海角移栽来的,阴谋啊,阴谋!众亲争吵不已,老熟人点点头:“多说无益,行胜于言。你们快去仔细打探,细细查访,我这就到大理寺正堂鸣冤击鼓!”说完,朝女儿眨眨眼睛,女儿恍若看不见,但已面带春风,喜不自禁。
这边厢,众亲在坊间仔细搜寻线索;那边厢,老熟人到大理寺大闹一场。眼看就要不好收场,上上下下都很焦急。老熟人有个侄儿,专学衙司诉讼之道。侄儿说:“家中纷乱已久,却不知如何平复?”说完长叹一声。突然,那个堪破天机的老和尚又出现,他找到侄儿说:“要平纷争,也不难,你只需依我所言。”说完,暗授机宜。
侄儿领会天机,找到众亲,说:“移树的随从我已找到,安排线路的管家我也找到,把椰子树从天涯海角移栽本市的知府我也找到。”众亲问是谁?侄儿虎目圆睁,说:“正是现在大理寺争驰不休的老熟人!”众亲大惊,但又不敢不信。于是,忙遣下人去捉拿老熟人。当是时。老熟人正在女儿院内密谋,突然看见涌来一大堆人,知道事已败露,正欲逃走。女儿悄悄向他使一眼色,老熟人心领神会,走到椰子树下,一颗椰子果不偏不倚掉在老熟人头上,把老熟人当场砸死。
女儿说:“罪魁祸首已死,你们都散了吧!”老和尚突然出现,走到老熟人身边查看一番,叹口气说:“俗人已入仙境,我念《往生经》超度他。”老和尚是得道高僧,众亲不敢不信,终于纷纷散去,一场纷争才停歇下来。侄儿因为揭发老熟人,平息家中乱象,被众亲拥为族长。侄儿吸取老熟人的教训,又得老和尚指点,改革家规,举办新学,分田置产,兴利除宿弊,把个大家族操持得更兴旺了。家中人都说侄儿和老和尚是上天派下来的同命鸳鸯,专门提振门楣的。这一派兴旺繁盛,又不知持续多少岁月,为大家族的家谱添上新笔,写一段传奇。
椰子和大家族的故事已经讲完,我的老熟人还不知道在哪里兜兜转转呢。不管怎么说,我需要知道真相,我需要探索大家族的奥秘。然后好好保护这个家族,因为我也来自那里。不是吗?椰子树下乘凉的人中间,自然也有我一个,而且我还悠闲的摇着扇子,手上揣一壶茉莉香片呢。到明年春日的时候,花园里的百花都将盛开,蝴蝶和蜻蜓也将飞来凑趣,那个时候的人间一定更美,更让人喜欢。
2023年6月10日
创建时间:20236109:39
标签:《红楼梦》探秘
《红楼梦》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我相信这么说,大部分人不会有异议。虽然四大名着还有其他三本,但不管是从艺术性还是现实性上来说都无法和《红楼梦》比肩。《红楼梦》从清代问世以来,红粉众多,渐渐形成“红学”。红学大家着名的有冯其庸,周汝昌等等。总之,《红楼梦》超越一本的基本“人设”,变成一本普世的《福音书》,《人间指南》,这恐怕是作者当年都想象不到的。今天,我就来谈谈我心中的“红楼一梦”。
一、从《枉凝眉》谈起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自从作曲家王立平为《红楼梦》谱曲后,这首《枉凝眉》成为大街小巷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仔细想想,为什么叫《枉凝眉》?从字面意思理解:白白皱眉,毫无意义。谁在“枉凝眉”?当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人。这像不像某个人最开始激烈的反抗命运,最后不得不向命运低头。“枉凝眉”把贾宝玉的一生都写尽,不管你是什么王孙贵戚,最后也只是“白白皱眉”,徒增笑耳矣。
从谐音的角度讲,这又是在讲林黛玉。“枉凝眉”即是“枉林霉”,林黛玉是个倒霉人,父母双亡,遇人不淑。而且不仅倒霉,还冤枉。薛宝钗使一金蝉脱壳之计,硬生生把祸事栽赃在林妹妹身上,此所谓“枉”矣。所以宝玉和黛玉两位都“枉凝眉”,两个人都是倒霉蛋。
再从头说,宝玉和黛玉到底是什么关系?我说其实是父女关系。众看官大惊,父女关系?听我慢慢道来,黛玉原为西方灵河岸边,一株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灌溉之恩,所以下凡来以泪报恩。仔细品品,是神瑛侍者的“灌溉”,给绛珠仙草“人”的生命,神瑛侍者不是绛珠仙草的爸爸是谁?既然宝玉是黛玉的父亲,就很好理解《枉凝眉》。爸爸是阆苑仙葩,女儿是美玉无瑕;爸爸是水中月,女儿是镜中花。一首歌,把父女两代都说个透彻。
反过来细读文本: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若”显然指阆苑仙葩的爸爸,“说”显然指美玉无瑕的女儿,他们两父女今生有缘,只不过最后“心事”被一句“虚话”解脱。这也暗合上面说的“枉凝眉”的“枉”字,冤枉也,实在是冤枉。联想到书中刘姥姥讲的十七岁就死了的若玉小姐,和后面又养了个的“粉团儿”,是不是正是在暗指宝玉和黛玉这一对父女?若玉小姐是不是就是贾宝玉,粉团儿是不是就是林黛玉?要知道,“粉色”即浅红色也,暗合黛玉“绛珠仙草”之本身。
再又来,既然爸爸“十七岁”就死了,林黛玉是不是就是那个“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的孤儿?前面说爸爸是“若”,女儿是“说”。“若”在甲骨文中是梳头发的意思,指明一个“动作”,爸爸是个行动派。“说”毋庸置疑,就是“说话”的意思,女儿是个演讲家。回到原书,林黛玉语言犀利尖刻,确有演讲家的意味。但细读原文会发现,林黛玉的“说”更可能是通过文字来传达,所以,林黛玉多半是个作家。刘姥姥参观黛玉的潇湘馆的时候,说比上等的书房还好。这不就是点明,黛玉的“作家”身份吗。
爸爸是个动作演员,女儿是个编剧,合起来正好演一出《红楼梦》。这样解释,你们觉得有没有道理?
二、说说王熙凤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盐”,没有盐的菜寡淡无味,难以下咽。《红楼梦》要是没有凤姐,就变成一盘忘记撒盐的菜,贻笑大方。鸳鸯说刘姥姥是篾片相公,把刘姥姥当篾片相公的正是凤姐。但聪明的读者反过来想,刘姥姥又何尝不是把凤姐当篾片相公?正像刘姥姥自己说的,她不恼,真要恼,就不这样了,刘姥姥聪明着呢。
凤姐的人设其实从一个地方就能看出来,马道婆给凤姐和宝玉施厌胜之术,凤姐拿着刀冲进大观园,见人砍人,见鸡杀鸡。一个“砍”字把凤姐的人设清清楚楚写明。凤姐不仅砍人,也被人砍,老公贾琏拿剑要“杀”凤姐,凤姐一路哀嚎着去找贾母。可见凤姐是江湖上的“砍”字辈大哥,不会和你扯三扯四的讲理,一不如意就要“砍人”的。
红楼中不能缺少凤姐,就好像开妓院不能少龟公,开赌场不能缺打手。这世界总有正邪两面,相辅相成,相补相助。没有凤姐的“砍”,你永远体会不到贾宝玉的温柔。凤姐的结局按照传统的说法,是一出绝对的悲剧。正像电视剧里演的,变成一具尸首,被人拖着在雪地里挨冻。其实,我觉得不一定。你怎么能判“盐”的死刑呢?你以后还吃不吃盐?据说,不吃盐的话就会变成喜儿,长一头白发,野人一般,流连在山谷溪地。我们不喜欢当喜儿,所以,盐是一定要吃的,只是适量,适度。
我相信对凤姐,我们会形成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她恶毒,另一派认为她能干。但我更倾向于认为凤姐是个能干人,正像平儿说的,下人们并不好糊弄,主子稍有软弱,说不定反倒被欺负,像可怜的迎春被欺负那样。所以,凤姐是个刚强人,是个能干人,我们需要她,哪怕她有时候有点冒犯神明。但谁又是圣人呢?凤姐,好好生活,你有你自己的一片天地。
三、没有缺点的探春
有一次一个网友问我,最喜欢《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我说:“探春。”他哈哈大笑:“你怎么会喜欢探春,探春是个没有缺点的人咧!”确实,探春在《红楼梦》当中几乎是一个完人,她对宝玉好,对贾环好,对迎春好,对王夫人好,对贾母也好。除了颠颠倒倒的生母赵姨娘,探春几乎在贾家获得一致好评。即使是赵姨娘也未必真的嫉恨探春,只不过需要找点事情闹闹,刷刷存在感。
裙钗一二可齐家,探春在凤姐病后,掌管贾府,改革旧制,带来一片新气象。我觉得红楼中的贾府一直在默默的走下坡路,暗中走向衰亡。但亮点在于探春的改革,探春的改革几乎可以当作一次“中兴”,好像光武中兴,孝文中兴一般。如果说贾府就是一支风中的油灯,明明灭灭,摇摇摆摆,已经微弱不堪。探春则给油灯加油,又拨弄一次灯芯,于是油灯重新焕发生命,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