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之源”传来的信息流浩瀚如星海,冰冷而严谨,不容任何情感或模糊地带的存在。它直接烙印在星语的意识中,详细阐述了“悖论囚牢”的构建原理、所需规则架构、能量引导路径以及最终的稳定性判定标准。
其核心理念与凯尔所述一致:利用L-印记自身“逻辑湮灭”的特性,为其量身打造一个内部逻辑自相矛盾、无法自洽的规则结构。这个结构需要同时满足几个近乎不可能的条件:
第一,囚笼的内核必须是一个微型的、高度稳定的“混沌奇点”,用以模拟并吸引印记的湮灭特性,使其将攻击目标锁定在囚笼内部,而非外部现实。
第二,包裹混沌奇点的,必须是一层极度有序、坚不可摧的“秩序晶壁”,这层晶壁需要完美隔绝内外能量与信息交换,防止印记气息外泄或被外界探测,同时也要能承受住内部混沌与湮灭的持续冲击。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混沌奇点与秩序晶壁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动态的、自我维持的“悖论链接”。这种链接需要确保,秩序晶壁的稳定性**依赖于**内部混沌奇点的持续存在与扰动,而混沌奇点的存在边界又**被**秩序晶壁所定义和限制。两者形成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式的逻辑闭环,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个结构的崩溃,从而将内部的印记一同拖入逻辑悖论的深渊,实现永久性的“静滞”。
理论清晰,但实现难度如同要求一个人同时向前又向后行走。这需要对混沌和秩序两种截然相反的规则力量,都有着极致入微的理解和精妙绝伦的操控力。
“秩序之源”开放了部分底层规则架构库,并提供了一道稳定而精纯的秩序能量流,作为构建“秩序晶壁”的“原材料”和“粘合剂”。但关于“混沌奇点”的构建,它并未提供直接帮助——这需要星语依靠自身的星锚核心来完成。
时间,只有三十个秩序时程。在这片回廊中,时间的流逝似乎与外界不同,更加“均匀”和“不可逆”,每一分每一秒都带着沉甸甸的重量。
星语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她立刻将意识沉入那庞大的规则架构库中,如同最饥渴的海绵,疯狂吸收着关于秩序结构稳定、能量回路编织、规则定义与锁定的知识。这些知识与星灵文明和瑞多兰的体系都不同,更加底层,更加偏向于“世界构建”的基石。
同时,她分出一部分心神,引导着“秩序之源”提供的能量流,开始尝试构筑“秩序晶壁”最基础的能量框架。这个过程如同用光在编织一件看不见的、却需要承受星辰撞击的铠甲,每一丝能量的注入,每一条规则纹路的刻画,都需要绝对的精准和稳定。稍有偏差,整个框架就可能崩溃,浪费宝贵的能量和时间。
她的精神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着。额头“守望者头冠”的主晶体微微发烫,辅助她处理着海量的数据运算和能量微操。身下的暗色岩石仿佛也成为了一个临时的能量节点,帮助她稳定着自身与外界能量流的连接。
第一个时程在高度专注中过去,她勉强完成了秩序晶壁基础框架的百分之一。进度缓慢得令人焦虑。
她不敢停歇,继续投入第二个时程。意识在复杂的规则迷宫中穿梭,双手(意识模拟)在虚空中不断勾勒、调整,引导着银色的秩序能量,如同最耐心的工匠,一点点地雕琢着那无形的牢笼之壁。
时间悄然流逝。第五个时程…第十个时程…
秩序晶壁的构建逐渐加速,她对“秩序之源”提供的架构理解越发深入,操控也越发熟练。一道散发着柔和银光、布满了无数细微而复杂纹路的球形能量结构,已然初具雏形,悬浮在她面前,缓慢地自转着。
但星语的心却丝毫不敢放松。因为最困难的部分——构建内部的“混沌奇点”——即将开始。这需要她调动近乎瘫痪的星锚核心,在秩序晶壁的内部,强行开辟并稳定一个混沌能量的“原点”。
她暂停了秩序晶壁的构筑,将全部意识沉入体内。
星锚核心依旧黯淡,旋转缓慢,如同沉睡。她尝试着用意志去唤醒它,去引导那沉寂的混沌本源。过程异常艰涩,如同在凝固的水泥中挖掘。周围环境中浓郁的秩序力量,更是形成了巨大的压制。
一次,两次…无数次尝试,星锚核心只是微微亮起,便又迅速黯淡下去,根本无法凝聚出足够强度和质量的核心。
第十五个时程过去,混沌奇点的构建毫无进展。
焦虑开始如同毒藤般缠绕她的心神。时间已经过半,而她连第一步都未能迈出。她能清晰地感觉到,“秩序之源”那冰冷的“目光”始终锁定着她,尤其是她体内那个正因为她的焦急和频繁尝试而隐隐泛起一丝微不可察涟漪的L-印记。
不能慌!必须冷静!
她强迫自己停止无谓的尝试,开始反思。强行在秩序环境中“创造”混沌,无异于逆天而行。或许…思路需要改变?
她回想起自己掌握“秩序冲浪”的经历。不是对抗,而是顺应与引导。
混沌奇点…是否也可以“引导”而来,而非“创造”?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脑海中闪现——利用L-印记本身!
这缕印记的本质就是极致的秩序对立面,是“逻辑湮灭”的具象化。它本身,不就蕴含着一丝“混沌”与“虚无”的终极特质吗?虽然这特质是毁灭性的,但其根源,或许与混沌奇点有着某种同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