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开始,先记录尸表腐败特征。”
张林戴着双层防毒面具,声音透过面罩传出,带着轻微的闷响。助理小林早已做好准备,将解剖器械按顺序排列在无菌托盘上,同时打开多台检测设备:“死者为男性,尸体呈高度腐败状态,全身皮肤呈暗绿色,部分区域出现腐败气泡和表皮剥脱,符合死后
3-7
天的腐败特征。”
张林轻轻剪开密封袋,尸体的腐败状态完全暴露在灯光下
——
面部皮肤已严重肿胀变形,眼球突出,口唇外翻,舌头伸出;胸部、腹部皮肤布满大小不一的腐败气泡,按压时会有褐色液体渗出;四肢皮肤多处剥脱,露出暗红色的皮下组织,指甲呈灰白色,部分已脱落。
“先看尸表腐败的分布规律,这是判断死亡时间的关键。”
张林用解剖针轻轻拨动尸体胸部的腐败气泡,“腐败从回盲部开始,逐渐向全身扩散,目前胸部、腹部腐败程度最重,面部次之,四肢相对较轻,说明死亡时间还未超过
7
天,初步判断在
4-6
天之间。”
小林拿出腐败程度分级表,对照着记录:“皮肤暗绿色、腐败气泡、表皮剥脱,这些都是腐败发展期的典型特征,对应死后
4-6
天;如果进入腐败后期,会出现巨人观、死后呕吐等现象,目前还没出现,所以可以排除死亡时间超过
7
天的可能。”
“不能只看外观,还要结合环境因素。”
张林指着尸体皮肤上残留的泥土,“死者被埋在耕地里,土壤湿润,温度在
20-25c之间,这种环境会加速腐败进程
——
通常在常温下,死后
24
小时开始出现腐败,而湿润土壤中,腐败会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