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自身那高度同步的意识为模拟器,以刚才脉冲回波留下的规则震颤感为数据基础,不断构建、调整着关于方舟智库响应模式的模型。
她模拟着不同强度、不同频率、不同攻击角度的能量冲击。
她推演着智库可能采取的每一种压制、解析、反击的策略路径。
她计算着每一次操作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收益。
这是一个极其耗费心力的过程,如同在脑海中同时进行亿万次复杂的沙盘推演。她的意识恒星因这庞大的计算而微微颤抖,刚刚有所恢复的光芒又显得有些摇曳。
但她乐此不疲。每一次推演,每一次模型的修正,都让她对那冰冷的巨人,多一分了解,多一分把握。
渐渐地,一个模糊的、关于方舟智库“行为逻辑”的轮廓,在她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它优先维护屏障整体稳定,对局部高强度、短时间的扰动容忍度较低,会立即触发高级别响应。
它的规则压制手段虽然强大,但启动和转换需要时间,存在能量调度的“空窗期”。
它的分析核心似乎存在某种“并行处理上限”,当短时间内需要处理多个不同性质的异常事件时,其响应会出现微小的优先级混乱和延迟。
它对“符合预期模型”的事件(比如能量失控反噬)会快速降级处理,但对无法立即解析的“异常特征”会投入过量算力进行深度扫描,反而可能暂时忽略其他区域。
这些发现就像是拼图的碎片一样,一块一块地被拼凑在一起,逐渐勾勒出了一幅如何与这个冰冷巨人周旋的“战略地图”。而这一切的推演和计划,都建立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之上——她必须能够维持那种与外部规则的“极致同步”。
只有当她自身的波动与周围环境完全融为一体,成为“背景噪音”的一部分时,她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监控系统的检测。这样一来,她就可以像变色龙一样,巧妙地隐藏自己的行踪,不被敌人轻易发现。
同时,这种极致的同步还能让她敏锐地捕捉到那些细微的“延迟”和“僵化”。这些微小的变化可能是敌人防御系统的漏洞,也可能是她突破困境的关键。所以说,同步不仅仅是她的盾牌,保护她免受敌人的攻击,更是她的眼睛,帮助她洞察敌人的弱点。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禁锢力场依然存在,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然而,随着她状态的逐渐“稳定”,力场的强度似乎也略有下降。这无疑是一个好兆头,说明她的努力正在产生效果。
与此同时,智库的监控频率也开始逐渐从毫秒级回落,但它们并没有放松警惕。毕竟,这个敌人是如此的强大和狡猾,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星语的伤势在以肉眼难以察觉的速度缓慢修复着,就像时间的流逝一样,悄无声息却又坚定不移。与此同时,星锚上的裂痕也在逐渐愈合,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着,慢慢地重新拼凑在一起。
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混沌核心的搏动却变得越发有力,仿佛是在回应着星语身体的修复和星锚的弥合。这搏动的节奏,像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语言,只有星语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她敏锐地感觉到,“幽影”协议的第二阶段正在逐渐临近。这个阶段对于整个计划来说至关重要,她必须向外传递关键的信息。然而,这一次的信息传递远非简单的状态报告那么简单。
在这些天里,星语通过对智库行为模式的深入推演,发现了一些极其宝贵的线索。这些发现不仅关系到当前任务的成败,更可能影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她还对下一步的行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基于她对局势的全面分析和精准判断。
要将如此重要且复杂的信息传递出去,星语需要一次比脉冲更为复杂、承载信息量更大的通信。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风险也相应地更高。但星语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
她再次将自己的意识聚焦于那“锁孔”,这是她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这一次,她不再仅仅是散发平稳的波动,而是开始尝试一种更为精妙的操作。
她运用自己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对能量的精确控制,将想要传递的信息进行压缩和编码,转化为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微弱的能量频率调制信号。这些信号就像是宇宙中的密码,只有掌握了特定解码方法的接收者才能解读其中的含义。
然后,她并不直接将这些信号发射出去,而是…将这些调制模式,“叠加”在她那维持同步的、平稳的规则波动之上!
如同将加密的信息,隐藏在水流的自然波纹之中。
这种叠加必须极其精妙,使得最终的复合波动,在宏观上依旧完美符合“重伤沉寂”的状态模型,但其微观结构深处,却蕴含着需要特定密钥才能解读的信息!
她小心翼翼地进行着尝试。意识如同最精密的刻刀,雕琢着能量的每一个细微起伏。
一次,失败…波动出现轻微异常,她立刻平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