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分进入、9
点
50
分离开,中间的
35
分钟足够实施袭击和转移尸体如果停车场不是第一案发现场;另外,死者胃内的镇静药物,可能是嫌疑人在‘吃饭’时让他服用的
——
两人可能是熟人,以‘吃饭谈事’为借口见面,之后实施犯罪。”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从损伤程度来看,嫌疑人没有使用凶器,而是用带状物和拳头袭击,说明两人可能存在情感或经济纠纷,而非随机作案;死者指甲缝里只有地砖灰尘,没有嫌疑人的皮肤组织或衣物纤维,说明嫌疑人可能戴了手套,进一步证明有预谋;结合小王提到的‘穿黑色连帽衫的人员’,嫌疑人很可能是单独作案,且对停车场环境熟悉,知道监控损坏的情况。”
当尸体被重新密封送往冷藏库时,张林摘下防毒面具,额头已满是汗水。他看着桌上的解剖报告和装着各类检材的标本瓶,每一项数据都经过反复核对,每一个结论都有明确的病理依据。“把这些检材立即送技术科,优先检测指甲缝粉末成分、胃内容物药物类型、名片上的指纹和
dNA,还有颈部压痕处的皮肤组织,”
张林对小林叮嘱道,“另外,将死亡时间、死因、药物成分等关键信息同步给李队,让他们调整侦查方向,重点围绕‘前一天晚上
8
点至凌晨
2
点在东方大厦周边活动的熟人’‘科床公司及陈峰的真实身份’展开排查。”
小林拿着检材和报告快步走出解剖室,张林则留在原地,对着解剖台旁的现场照片陷入沉思。照片上的停车场拐角、黑色轿车监控截图、穿连帽衫人员的模糊影像,与解剖发现的颈部压痕、肺挫伤、镇静药物,正一点点串联成线索链
——
虽然死者身份尚未完全确认,但死亡时间、死因、作案手法的精准判定,已为案件侦破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他坚信,只要技术科能从检材中找到关联证据,结合侦查人员的排查,终将锁定嫌疑人,让这起隐藏在写字楼地下停车场的罪恶无所遁形。
此时,刑侦支队的会议室里,李明已收到张林的初步解剖结论。他看着报告上
“机械性窒息”“镇静药物”“熟人作案”
等关键信息,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随即拨通了小王的电话:“立即调整排查重点,一是围绕‘陈峰’的真实身份,核查科创公司注册信息,寻找他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有经济或情感纠纷的人;二是扩大黑色轿车的排查范围,重点找前一天晚上
8
点至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