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cm
左右、8
月
20
日前后失踪,还可能佩戴不锈钢金属链条饰品,这些特征成了他们筛选的核心依据。
“这系统也太磨人了,连个精准筛选功能都没有,每次只能按年龄一条一条翻,”
队员小陈揉着刚加班完的红眼睛,鼠标在屏幕上机械地滑动,“死者特征太普通了,40-50
岁的中年男性,一抓一大把,这
1000
多条信息,得查到什么时候啊?”
小周端着刚泡好的速溶咖啡,喝了一口提神:“没办法,越是普通特征越要仔细,不能放过任何一条可能的线索。张林的报告里说了,死者末次进餐是
8
月
19
日晚
6-8
点,还服用过布洛芬,大家重点看失踪人员的‘最后活动轨迹’和‘健康状况’,说不定能找到关联。”
队员小李猛地靠在椅背上,伸了个懒腰,骨头发出
“咔嗒”
的声响:“我这眼睛都快成斗鸡眼了,看了快
300
条,不是年龄不符,就是身高差太多。你说这死者,怎么连个身份证、手机都没带?嫌疑人也太狠了,一点身份线索都不给留。”
“何止狠,反侦察意识还强,”
队员小王附和道,“把死者口袋翻空,连手腕上的金属链条都扯断了,就是怕我们通过物品确认身份。现在倒好,我们跟大海捞针似的,在信息库里瞎找,再找下去,我脑子都要僵住了。”
办公室里的抱怨声此起彼伏,却没人停下手里的工作。时钟指针一点点移动,从晚上
8
点到
11
点,队员们除了偶尔喝口水、去趟洗手间,就一直坐在电脑前,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上的信息条目。桌上的速溶咖啡罐空了一排,烟灰缸里的烟蒂堆成了小山,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烟草混合的疲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