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样子,应该是刚建好不久。
亭子里坐着几个文士,正在吟诗作赋。
朱翊钧觉得有趣,便站在柳条掩映处远远地看着。
张简修,对这些文人的爱好不感兴趣,朱翊钧便叫他到别处逛逛去。
其中有一位三十来岁的士人吟道:“近水相将发故枝,隔年犹自飏垂丝。
江南消息君知否,正是鹅黄未著时。
”他话音刚落,旁边便有人拍手称好。
有人问他:“此诗可有名字?”那人道:“屿柳。
”朱翊钧细品了品,确实还不错。
那人与好友推杯换盏,朱翊钧远远地看着,问一旁的徐渭:“我总觉得,此人有些面善,但我应该没见过他。
”徐渭却道:“他不曾做官,所以陛下不记得他。
不过,他的兄长陛下却是认得的。
”“噢?”朱翊钧来了兴趣,“他的兄长是谁?”“他的兄长正是兵部侍郎汪道昆,此人名叫汪道贯。
”朱翊钧点点头:“原来如此。
”他又听了一会儿这些人闲聊,才得知,此次聚会,是因为其中一人中举,好友相聚,为其庆祝。
其中一人道:“接下来,元瑞可是该上京准备来年的春闱了?”那被唤作元瑞的年轻人却摆了摆手:“不急,我打算先到南京,拜见凤洲先生。
”此时,旁边有人劝他:“凤洲先生向来看重你,你晚些时候再去拜会他也不迟。
”“此去京师千里迢迢,不如早些赶考,多做准备才是。
”那元瑞却摆了摆手:“我向来对科举入仕没什么兴趣,最大的心愿是隐居游仙,奈何尚有双亲需要侍奉,不敢离去。
”旁边的人惊讶道:“你不想做官?”那人摇头:“不想。
”他又长长的叹一口气,“奈何复命难为。
”有人笑道:“元瑞只想追随凤洲先生,有朝一日引领文坛。
”此言一出,周围的人尽皆发出大笑。
此言听来颇有几分戏谑,元瑞却不甚在意:“凤洲先生乃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
我追随他,有何不可?”周围的人仍旧笑而不语。
元瑞又道:“此去南京,我打算携我的《少室山房集》前去拜访凤洲先生,请他为我作序。
”众人有的喝酒,有的应和,无人再劝他科举之事。
朱翊钧问徐渭:“这个元瑞是谁?”徐渭答道:“金华,胡应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