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义诊(2)
“老师们,”朱大夫抓住字眼,“多少老师?”位算多吧。
谁会去计算这种问题,林婉婉一时说不清楚,“几十个吧,我家乡学医规矩与长安不同,学生可以有许多老师,老师也可以有许多学生,双向选择。”
朱大夫一辈子没离开过长安,不知外地情况。他所经历的师徒关系远比林婉婉的更紧密。
哪会想到老师教一门课,一年带几百个学生,期末考试印上几副照片,问谁是本门课的任课老师的奇葩考题。
义诊最需要考虑的是性价比,大夫的诊金免了,只有一部分低价药材。
很多时候大夫也无能为力,只能告诉病人生的何种病症,开出药方。至于病人是否会去抓药全是未知数。
以朱大夫的经验,林婉婉参与义诊(2)
《女戒》七篇显然不需要用十二年来读,那么林婉婉读的是什么书?以朱大夫浅薄的了解大约只有一种,士大夫读的书才需要这么长时间来学。
士大夫和大夫只差一个字,地位天壤之别。
原以为是以医书启蒙,谁知是弃文从医。
又一个问题浮上心头,朱大夫:“你如今年岁几何?”
朱大夫是尊长,林婉婉不可能打哈哈说是永远十八的小仙女。即使是十八岁,在长安也属于“老姑娘”了。
林婉婉:“二十多。”具体多多少,闭口不言。
这倒叫朱大夫意外,看林婉婉相貌稚嫩性情天真,以为只有十来岁。
其实她的脸型偏童稚,五官早就长开。或许自幼周围环境好,没经过摧折,所以性情天真。
朱大夫有一些年长人的通病,“没成亲呀?”
林婉婉:“老家流行晚婚,三十岁前头婚都算早婚。”
朱大夫以为的晚婚——十八岁以后。
林婉婉以为的早婚——三十岁以前。
朱大夫得出结论,“你家乡应该都是长寿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