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在他的预料之中。
前世,地下避难所计划初期,同样被这个问题困扰了许久,直到一位天才结构师的出现,才打破了僵局。
“王总工,”
林云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仿佛带着一种能安抚人心的力量。
“你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以我们现有的材料技术,确实无法在量产化的前提下,满足图纸的强度要求。”
听到这话,屏幕对面的王建国等人,心猛地向下一沉。
连林顾问都这么说,难道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然而,林云的下一句话,却让他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但是,材料的瓶颈,不代表结构的瓶颈。”
“当力量无法正面抗衡时,我们可以选择引导它,分解它。”
“引导?分解?”
王建国愣住了。
“您的意思是……?”
“你们的思路,一直停留在用柱子去‘顶’住压力,这是垂直承重的思维定式。”林云说着,手指在自己面前的控制台飞速划过,调出了川市二号避难所的结构图。
“现在,看好了。”
他伸出手指,在巨大的、空旷的基坑剖面图上,轻轻一划。
那是一道光,一道在虚拟图纸上亮起的轨迹,精准而优雅。
它自基坑的一侧边缘而起,向上拱起。
划过一道完美的弧线,最终落在另一侧的边缘。
一个巨大的,横跨三公里宽度的拱形结构,就这么凭空出现在所有工程师的眼前。
指挥室内,死一般的寂静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几声压抑不住的、带着些许错愕的低呼。
“拱形结构?”
“是赵州桥的原理……利用拱券,将垂直的压力转化为向两侧的水平推力,由基岩来承受。”
“这个我们……我们早就想到了。”
一名年轻的工程师下意识地开口,声音中却带着一丝无法掩饰的失望。
王建国深吸了一口气,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他当然认得这个结构,这是人类建筑史上最古老、也最经典的承重结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