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周赫煊走到旁边那盏灯,只见上头写道:重阳近,秋波横,外嫁他乡今归宁。猜一蔬菜。
&esp;&esp;周赫煊有些拿不准,想了想说:“萝卜?”
&esp;&esp;摊主竖起大拇指:“先生,您真是绝了,这都能猜中!这个谜题特别难,奖品是两根糖堆儿。”
&esp;&esp;小灵均接过两根冰糖葫芦,顿时高兴得拍手:“爸爸好厉害,爸爸好厉害!”
&esp;&esp;就在大家乐此不疲的猜灯谜时,费正清问道:“周先生,为什么中国的元宵节比春节还热闹?”
&esp;&esp;周赫煊苦笑:“可能是政府不准过春节吧。”
&esp;&esp;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元宵节确实出奇的热闹,气氛远超春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规定不准过春节,人们只好把春节和元宵放在一起庆祝。
&esp;&esp;如此一来,每年的元宵节就成了老百姓的狂欢节,常常导致各种混乱,元宵节晚上出门只能步行,因为挤得连黄包车都没法通行。
&esp;&esp;民国的元宵节疯狂到什么程度?
&esp;&esp;有词为证:绅士龙灯禁止玩,一般朽崽省得忙。记得去年樊西街,王八婊(和谐)子齐发狂!
&esp;&esp;这是湖南某好事者写的《竹枝词》,“绅士龙灯禁止玩”,讲的是蚌壳灯随北洋军阀传入长沙,跟当地的龙灯融合到一起。“蚌壳精”往往是娼妓装扮的,由于其表演具有各种挑逗性,被正义人士严厉谴责,政府也坚决取缔,但却每年屡禁不止。
&esp;&esp;说起民国的元宵节,最扯淡的当属1912年。
&esp;&esp;那时中国民国刚刚成立,政府宣布废除农历、采用西历,竟把西历1月15日定为元宵节。政府对此广为宣传,号召大家一起出来欢庆元宵,结果乌漆嘛黑、天寒地冻,街上连鬼影子都见不着几个。
&esp;&esp;为啥?
&esp;&esp;因为西历1月15日,距离春节都还有一个多月,而且是农历月底,天上根本就看不到月亮。
&esp;&esp;“咚咚咚咚!”
&esp;&esp;远处传来敲锣打鼓声,却是舞龙灯的队伍过来了,许多提着花灯的群众跟着跑,整条街全部沸腾起来。
&esp;&esp;“砰!”
&esp;&esp;天边炸出团团的光点,却是不知哪个富商在放烟花,小孩子们仰头望天乐得直叫。
&esp;&esp;周赫煊看着周遭的热闹气氛,不由想到三年后的七七事变。此刻热闹的天津城,就要沦丧在日寇的铁蹄下,再无这般普天欢庆的模样。
&esp;&esp;周赫煊带着老婆孩子看了舞龙灯表演,又去海河边放灯,直闹到凌晨时分,大家才意犹未尽地回家。
&esp;&esp;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