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esp;&esp;7月15日。
&esp;&esp;首批考取“周赫煊留学基金会”的留学生,即将在上海码头登船。前一批是留欧生,人数占了大概四分之三,大部分都是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后一批则前往美国,两拨人都是今天上午登船。
&esp;&esp;这些人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年龄最大的足足35岁。
&esp;&esp;说实话,周赫煊提供的留学经费很少,即便不是勤工俭学生,也必须靠家里资助,或者是自己打工来维持留学生活。
&esp;&esp;但这属于常态,似乎不能减弱他们的留学热情。民国时期,经常有人借几百块钱,就敢大着胆子出国去欧洲、去美国。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公派留学生闹着要罢课回国,他们向南京政府提出的。
&esp;&esp;周赫煊把留学生们都送上船,才打开那份留学基金名单。这些人他大都不认识,但也有几个比较熟悉的,除了童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