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两个方案等会再说。
荒野求生的方案,经过多次研究后发现,或许比起常规的综艺节目有一些特殊要求。
我们需要采购直升飞机,大量的户外装备。
以及还需要与当地的政府机构与国家公园的管理处进行申请和协商。
因为我们是商业行为,所以大概率会对当地的地貌、生态或多或少有一些破坏。
所以可能需要价值不菲的赞助费或者场地租赁费用。”
原本徐谨言以为荒野求生的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没想到莫瑞却提到了更尖锐的问题。
“直升飞机好办。
你直接采购就行,以后SNN也会朝着综合性电视台发展。
直升飞机、直播车、设备什么的,随着总部大楼的入驻,都需要购买。
包括人员扩张,节目增加,都是计划中的事情。
至于赞助费或者租赁费用。。。
你的意思是恐怕未必能轻易谈下来是吧?”
徐谨言闻弦而知雅意。
众所周知,米国的环保组织影响力很大。
但不少人认为那是新世纪之后的事情了。
其实不然,早在60年代,早就脱离了吃饱肚子阶段的米国人,就已经开始关注环保问题了。
到了70年代,可谓是环保组织发展的黄金期甚至全盛时期。
从60到70年间,米国的性环保组织人数从12。3万人增加到82万人。
80年代中期以后,环保组织继续迅猛发展。
如全国奥杜邦协会、环境保卫基金会等组织,83年会员人数是175。2万人,到了80年代末,迅速膨胀到了700多万人。
70年代,环保组织通过游说等方式推动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立法的出台,如洁净空气法修正案、濒危物种法、北美湿地保护法等。
1970年环保署的成立也与环保组织的推动密切相关。
在80年代,里根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不得不推行反环保政策。
致使环保组织则积极行动,奥杜邦协会、全国野生动物联盟等猛烈抨击联邦政府倒退的环境政策,直到迫使支持反环保势力的内政部部长瓦特辞职。
当然,后来大家才明白过来,原来有不少环保组织并不是真的保护环境,而是一门生意。